名师风采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喜迎十九大优秀教师事迹系列报道之二

“教书”和“育人”不分家

马海艳,女。硕士研究生,2006年8月起任职于新闻传播学院语言文学教研室。她以“开拓、拼搏、实干、奉献”的黄科大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尽职尽责。爱护学生,团结同志,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得到了领导及同事的认可。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是教师的主要任务。作为一名专职教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的马海艳老师掌握了系统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广度的相关学科知识。她能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2016-2017学年,她担任新闻传播学院《外国文学》《中外文学名著赏析》《公共关系学》及全校经典阅读《荷马史诗》的教学工作,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一直认真踏实地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为重心,以改革为抓手,围绕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展开教学工作,使教学服务于学生的专业和生活。多年来她所教的都是基础课、高年级课、大班课并涉及全院本、专科各个专业。在教学上,她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满怀热情,认真备课,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从学生实际和兴趣出发,结合社会需求和学术前沿动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并撰写教案;认真授课,结合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等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注重原典和案例教学,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加强师生互动,构建有效课堂,注重新理论、新成果和基础教学的有机结合,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课堂之外通过QQ群、微信等现代通讯工具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借助百度云及百度文库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在《外国文学》《中外文学名著赏析》《荷马史诗》等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及时进行思考和总结,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方面面的教学改革。教学改革中坚持“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与学生专业实践相结合,与社会的需求和现实生活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为了让外国文学课程与学生的专业和生活结合起来,她以图书、网络、影视等图文并茂的资源来丰富课堂内容;同时介绍外国文学的中国化和当代化情况,使学生知道作家作品的延伸价值、现代影响和当下意义。另外,通过积极参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活动,她的教学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升。由于教学效果好,学校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教学效果总体优秀,2014年全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获三等奖,2015年被评为黄河科技学院“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2016年被评为黄河科技学院优秀教学督导员,2017年1月被评为黄河科技学院“2016年度先进工作者”。

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马海艳老师坚持课程教学和思想教育的结合,也就是教学和教育、成才和成人的结合,做到了 “教书”和“育人”不分家。她认为,一个教师的职责,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向学生传达人生经验,言传身教使学生学习人生的大课,也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职责。在教学实践中,她注意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灌输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

科研工作是衡量高校教师水平的重要指标。称职的高校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为此,马老师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通过阅读学术著作、期刊论文以及参加学术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科领域发展的最新动态、发展方向、改革趋势和热点问题,细心学习专家和同行的经验,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科研成绩较为显著。认真思考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总结并撰写科研论文,进而将科研成果充分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双向互动。她积极申报和参与科研项目,2016年度参与完成省级、厅级科研与教研项目3项,其中省级项目1项,荣获省社科联一等奖1项,先后在《电影文学》《出版广角》《文化学刊》《安徽文学》上发表学术论文4篇,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篇。

作为一名黄科大人,马老师以学校为家,与学校共成长。2015年底开始,她进入学校校史编撰组,作为校史第三章的撰稿之一,她加班加点,穿梭于档案馆、图书馆和办公室,伏案疾书,力争不负学校和领导的重托。

马老师说,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也是一种不断的耕耘,它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与创新。教育是事业,事业的目的在于认真;教育是科学,科学的目的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这是我在工作中永远的追求。